「對接深圳,規劃共建深港口岸經濟帶」議案辯論
(2022年7月6日)2021年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首段內容便提出,北部都會區將成為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並可藉著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加强香港與深圳合作,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中提倡「雙城三圈」的格局,被視為港深接壤地帶策略性的空間結構,完整覆蓋了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以及香港境內擁有龐大發展潛力北部都會區。
上一屆特區政府交由今屆政府考慮設置一個能夠統領各個相關局和署的高層次政府專責機構,制訂及落實建設北部都會區所需的各項政策、措施及資源配置,並同時推動更緊密、更深層次和更全面的港深合作。現時港深兩地並沒有「高層級專責小組」的做法,同時粵、港、澳平台的合作機制各有不同。相比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是「雙城」,珠海和澳門的合作則是「連城」,但仍可參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構建的「粵澳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合作模式,考慮設立有港深人員一起作高層次統籌和決策機制的實體機構,牽頭各局和署與深圳市相關單位進行洽商及合作,協調相關項目的規劃及實施,跟進進度,促港深更緊密和深層全面的融合發展。
加快完善兩地交通網絡和口岸建設非常重要。除增加「一地兩檢」、24小時通關安排、採用人面識別系統,加快智能口岸建設等之外,亦應研究有助便捷通關的新模式,包括探究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跨境專用口岸,以締造無縫、便捷和多元的跨境交通網絡,從而便利人、財、物、技術和資訊等在兩地之間流動。
藉信息流能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當中有助支撐數字經濟運轉,但粵港澳大灣區內有不同的社會狀況、政策措施、網絡習慣、市民偏好等,其社會環境組織複雜,要解決彼此「邊界屏障」下的「資料鴻溝」問題並不容易;針對港深的信息流,為未來應該要統籌兩地層面相對統一的協調機制,消除融合壁壘;進一步加強市場的自由流通與開放、現代基礎設施的同建共用,積極對外聯繫。
企業發展對資金能否雙向跨境流動十分關鍵,尤其對初創企業而言,目前港元和人民幣的跨境支付仍有不少掣肘,以科研經費為例,雖然現時內地的科研經費能過河到香港,但有創科企業的資金卻不允許過境到內地。根據國家外匯管制政策要求,外資公司資金往來須嚴格按照國家外匯管制的要求申報審批時間長。應以深圳為試點,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通過網上或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即可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實時免費轉賬匯款;並透過系統執行香港居民每日匯款上限8萬元到內地的金額上限,同時取消只能匯款到本人同名個人戶口的限制。未來再逐步建立可同時支援人民幣與數字人民幣的跨境快速支付系統。